象山小學地處風景秀麗的象山東麓,瀏河灣旁,座落在金蝦路與象山四路交匯處。1971年由象山村投資興建,1996年前隸屬龍泉街道辦事處,1996年后成為東寶區區直學校。學?,F有33個教學班,1429名學生,106名教職工。 其中,特級教師2名,中學高級教師5名,小學高級教師66名。學校占地面積1648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5698平方米。綠化面積達95%,有“花園式學?!敝雷u。學校建有圖書室、閱覽室、實驗室、樂器室、少先隊活動室、音樂、舞蹈訓練室、語音室、微機室、電視演播室,開通了校內閉路電視,99年建起的計算機校園網,被譽為“湖北小學第一網”。2000年開通遠程教育網,2002年又接通城域網和高速寬帶網,與世界信息高速公路全面連接。1999年2月由香港著名實業家邵逸夫先生捐資修建的逸夫樓竣工,2003年5 月一座集食、宿、娛樂、活動為一體的智能化綜合樓拔地而起,大大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 學校堅持“自主創新”的辦學理念,以科研為先導,以質量求生成,以特色促發展,從一所村辦小學一躍成為全國知名小學。1993年3月,學校被中宣部、國務院辦公廳、解放軍總政治部、 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學雷鋒活動先進集體”稱號。1993年10月,學校被全國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確定為首批九所整體改革實驗基地之一。 1996年被省政府教育督導室評定為“湖北省普通小學示范學?!?,1997年被省教委確定為“教育科研實驗學?!?,1998年被中央教科所確定為“活動課教學研究實驗基地”。2000年6 月,被省教育廳評為“教育科研50強學?!?,學校連續兩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單位”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十幾年來,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科研能力不斷增強。從1995年至今,教師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340余篇,有100多人(次)獲國家級、省市級優質課獎, 學校教師受區級以上各類表彰達320多人次。 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首要目標,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獎1200多人次,發表習作360多篇。 1988年,象山小學在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曠習模、楊小微等專家的指導下,從辦學目標入手,制訂了“兩年搞好調整,三年打好基礎,五年建立規范,十年創出特色,跨入全省先進小學行列”的“十年總體發展規劃”。 1988年至1993年,象山小學進行了以“小學素質教育管理模式探索”為主課題的第一輪改革實驗,通過變革與素質教育不相適應的舊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學校教育管理的目標系統、動力系統、操作系統和調控系統,并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機制,實現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全面轉軌。從1993年8月開始, 象山小學開展了以“小學生主體性品質培養”為主題的第二輪整體改革實驗,其主要目標是為學生身心素質的主動和諧發展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健全的心智、健美的體格、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自主自律的個性。實驗的重點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參與、學會自律,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性、自律性、適應性、創造性和效率感。圍繞上述實驗目標,學校首先立足于抓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以確立新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在具體操作上,學校成立了三個子課題攻關小組,分別從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班級管理三個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主體性素質教育模式。以上兩輪整體改革實驗均圓滿通過專家組的結題驗收。 以“校本課程開發與師生主體性素質發展”為主題的第三輪整體改革實驗已于一九九九年九月正式啟動。其主要目標就是通過開發實施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使教師能夠轉變課程觀念,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激發教師的創新潛能以及設計、實施和評估課程的能力,促進主體性素質發展。同時使學生在學習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過程中,系統地獲得完整而豐富的學習經驗,有效地構建全面和諧的素質結構,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更加充分的發展。目前學校將這一研究課題分成八個子課題正逐步加以構建與實施,現已在語文綜合課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構建等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象山先生在
荊門》、《簡頌》、《多情的月亮》、《讓亞運走進課堂》、《詩情畫意》、《橋》等特色課程,受到專家的充分肯定,形成了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途徑、方法等一系列理論成果,編輯出版了兩本研究文集。一個以課程開發促發展的科研氛圍已逐步形成。 在探索中蹣跚起步,在改革中發展壯大,在創新中走向成熟,在實驗研究中形成品牌,象山小學正以與時俱進、求實創新的時代精神向全國一流學校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