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封面
校訓反映了我校教育價值觀,弘揚了我校精神特質,是我校文化的核心表征,是引導學生追求完美人生,實現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航標。
1924年我校前身為“普愛平民義務學校”,現在我們從老校名中提煉出“普愛”,和我們遷入新址后從傳統文化中提煉“行健”結合起來,構成新海高中新校訓,實現了從歷史到現代的連接,從校史到現實的整合,新中的“文脈”就流暢了,新中的“傳統”就貫通了,我們再融進新的時代內容,在辦學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廣大,就能形成新海高中的特色文化。
“普愛”的傳統形成有三條線,一條主線兩條副線。主線是傳統經典文化: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中,“愛” 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儒學就是仁學。樊遲問仁。子曰: “愛人。” 問知(智)。子曰: “知人。”(了解人)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愛”思想,提出“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漢代董仲舒的新儒學提出以“仁者愛人” 的情懷去愛護、關心他人。他說“故仁者愛人類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董仲舒的仁愛是愛及人類的泛愛、博愛,有著普世關懷的胸襟。到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提出“博愛”。這是形成普愛傳統的主線。
兩條副線:一條是國外教育家對教育的理解,如德國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愛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觀”,“一個真實的自我和另一個真實的自我在彼此互愛中聯系起來,這樣,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輝中敞亮。”1886年,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創作了《愛的教育》。另一條是來源于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中國的“普愛醫院”基本上都是傳教士建的。
普愛的思想和精神能夠得到社會認可,因為它體現了人類共同的感情。愛本身包含著了解、尊重、責任、關懷和給予。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學生的發展需要“愛”的滋潤,需要愛心的交流。沒有實實在在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愛心是為師者應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也是教育成功的原動力。愛在本質上是一種超越血緣、超越私利而源于人類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教育情感。所以,2008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提出了六條,(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體現出教師職業特點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征,“愛”和“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普愛”就是對生命的溫情熱愛。把“普愛”作為校訓,既是對校史的梳理,體現傳統,也是體現對“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和創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義”的理解,體現出新海高中教育價值的生命取向。
“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句,“行”是“運轉”,是“運動”;“健”就是“剛健”,就是“有力”,是陽的象征。“以”是“應該”的意思;“自”是“自己”;“強”就是“剛強”,照應天的“健”。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整個意思也包括了“坤卦”,統率了兩方面內涵: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增厚美德,容載萬物。校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又和著名的清華大學校訓為同源校訓,可謂立意高遠。“行健”巨石狀如凌空駿馬,象征了新中人豪情滿懷、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作為一種文化,是仁者文化,智者文化,也是一種強者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可持續發展的文化。
Copyright ? mingxi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優配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復制信息內容、建立鏡像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請以各學校實際情況為主!內容侵權或錯誤投訴:841539661@qq.com 工信部備案號:浙ICP備200197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