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工學院是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直屬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地方工科院校。學校始建于1958年,1982年合并廣西輕工業學院、廣西機械工業學院、廣西石油化工學院。1985年從
南寧遷至
柳州辦學,成為廣西工業重鎮——柳州市唯一的普通本科院校。
學校是一所以工為主,理、管、文、經、法、教育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學科性高等院校。占地面積2000多畝(含獨立學院1000畝),建筑面積43.33萬平方米。設有1所獨立學院,13個系,2個二級學院,3個教學部,22個研究所(中心)。有47個本科專業;學校2002年開始與兄弟院校聯合培養研究生,2006年2月獲得碩士授予單位,設立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010年,學校增列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目前,碩士研究生培養覆蓋17個二級學科。學校面向全國29個省市招生,截至目前,共有全日制普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6500余人,獨立學院本科生8000余人。
學校有教職工1200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的教師近400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近70%。一批教師成為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博士生導師、廣西八桂名師、廣西高校教學名師、廣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資助計劃獲得者、廣西優秀教師、廣西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柳州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等。
學?,F有重型車輛零部件先進設計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1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5個,廣西重點實驗室基地1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5個;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自治區優質專業8個,自治區精品課程15門,自治區教學團隊4個,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車輛工程設計、制造及控制技術”團隊成為廣西高校首批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車輛零部件先進設計與制造創新研究團隊”獲得自治區級立項建設。2000年,學校被教育部批準確定為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堅持立足地方,以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2010年,招生第一志愿率達94.1%,就業率達93.82%以上。
學校大力實施“科技強?!睉鹇?。近5年來,學校承擔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和廣西科技開發、柳州市科技開發、校企合作等各類科研項目100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近5000篇,進入SCI、EI、ISTP三大檢索近600篇;獲得專利授權、軟件著作權112項,獲得各類科研成果獎近80項;年平均科研與技術服務總經費達3000萬元。
學校依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開展校企科技合作,先后與柳州高新區、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州歐維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市經委等單位共建廣西銦銻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西汽車車身電子工程技術中心、廣西工程機械技術研究中心、廣西預應力機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西商用車駕駛室工程研究中心等5個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柳州市中小企業公共技術促進中心、正菱集團——廣西工學院數控機床研究中心、柳州高新區——廣西工學院生物技術孵化器、柳州市醫藥人才小高地研發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是“廣西汽配聯盟技術轉移會聯盟”副理事長單位。與企業聯合申報和合作包括國家星火計劃、火炬計劃項目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多項,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積極探索創新辦學體制。1994年,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柳州市委、市政府積極倡導下,廣西工學院和廣西柳州鋼鐵(集團)公司、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等13家國有大中型企業聯合發起成立了廣西工學院董事會。時任柳州市委書記兼任名譽董事長,市長兼任董事長,廣西工學院院長任常務副董事長。目前,董事單位已發展到40多家。董事會的成立,大大加強了學校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在辦學條件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聯系,搭建了產學研合作的良好平臺,強化了“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辦學特色。
學校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學校與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愛爾蘭、越南以及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十所高校及學術教育機構建立了長期交流與合作關系,開放辦學水平不斷提高。
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突出成績。學校是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自治區級文明單位、自治區級安全文明校園、柳州市精神文明單位,被柳州市人民政府命名為“花園式單位”,12次榮獲“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當前,學校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面對新的重大機遇,學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樹立科學發展,特色發展,跨越發展的理念,積極實施“教學質量工程”、“師資隊伍和學科團隊建設工程”、“科研平臺建設工程”、“教職工安居工程”和“校園文化建設工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推進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更積極地服務于柳州市 “二次創業、升級轉型,聚集人氣、做大城市,建設更加美好的柳州”的實施,更積極地服務于桂中區域經濟的崛起,更積極地服務于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更積極地服務于廣西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進程,為學校建設成為一所特色鮮明的地方綜合性大學而努力奮斗。(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