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x0hdm"></b>
  • <sup id="x0hdm"></sup>

    1. 張栻的詩詞(326首)

      張栻

      張栻是南宋中興名相張浚之子。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湖湘學派集大成者。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軒集》。

      人物評價

      張栻理學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頤《太極圖說》,以“太極”為萬物本原,主張格物致知,知行互發。在知行關系上他認為“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薄吧w致知以達其行,而行精其知”(《論語解·序》)。曾創建善化(今長沙)城南書院,主持岳麓書院,并先后在寧鄉道山、衡山南軒、湘潭碧泉等書院聚徒講學,聲名極一時之盛。其弟子胡大時、彭龜年、吳獵、游九功、游九言,皆為湖湘學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與秦檜為伍,力主抗金,學術上雖承二程,但有別于程朱而又異于陸學。

      朱熹稱其“學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并述他受其深刻影響說:“余竊自悼其不敏,若窮人之無歸。聞張欽夫(即張栻)得衡山胡氏學,則往而從問焉。欽夫告予以聞,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寢食”?!端卧獙W案》作者黃宗羲稱理學中“湖湘學最盛”。教育方面寫有大量學記,提出辦學的主張,說“豈特使子群居佚談,但為決科利祿計乎?豈特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 道而濟斯民也”。評價張栻的思想:“見識高,踐履又實?!?《宋元學案·南軒學案》)。反對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主張以儒家的政治倫理去教育和培養修齊治平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亦提出“為之則有其序,教之則有方。故先使之從事于小學,習乎六藝之節,講乎為弟子之禮,而躬乎灑掃應對進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侖之間,優游于弦歌誦讀之際”。認為學習必須循序漸進,“使學者知夫儒學之真,求之有道,進之有序,以免于異端之歸”。反對學習上的好高騖遠,在學與思的問題上,主張“學思并進”,在其主教岳麓書院期間,以此躬行實踐,影響甚著。陳亮則曰:“乾道間東萊呂伯恭(呂祖謙),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荊州(張栻)鼎立,為一代學者宗師?!保ā蛾惲良肪?1)。全祖望則云:“宣公身后,湖湘弟子有從止齋、岷隱游者,如彭忠肅公之節概,二游、文清、莊簡公之德器,以至胡盤谷輩,岳麓之巨子也。再傳而得漫塘(劉宰)、實齋(王遂),誰謂張氏之學弱于朱子乎!”(《湘學略·岳麓學略第五》)。朱熹嘗言:“己之學乃銖積寸累而成,如敬夫,則于大本卓然先有見者也?!保ā端问贰さ缹W第三》)。

      張栻的詩詞列表

      • 宋代:張栻

        藉甚零陵郡,風流記昔賢。宅存元水部,人識范忠宣。

        山近地宜竹,溪清岸有泉。官閒時訪古,馀韻故依然。

      • 宋代:張栻

        北渚留行客,東陵憶舊侯。池蓮半枯折,風葉正颼飗。

        事業留千載,英雄去一丘。平生許國志,歲晚詎悠悠。

      • 宋代:張栻

        黃實累累本自芳,西湖名字著諸方。

        里稱勝母吾常避,珍重山僧自煮湯。

      • 宋代:張栻

        芙蓉豈不好,濯濯清漣漪。采之不盈把,怊悵暮忘饑。

      • 宋代:張栻

        茲泉幾歲月,復此慰渴心。

        諒惟獨鐘秀,源委來何深。

        在昔抱幽獨,邂逅逢賞香。

        希聲聽者難,至味乃可尋。

        兀坐正亭午,涼風度清陰。

        於焉有深晤,三嘆復微吟。

      • 宋代:張栻

        公憎孔壬面,怪石乃寓目。夜堂發深藏,林立驚滿屋。

        我亦苦嗜此,一見下風伏。何當載而歸,妙策三十六。

      • 宋代:張栻

        共惟二百載,詩禮一門中。冷落吾憂甚,扶持爾輩同。

        傳心無異轍,隨用不言功。外慕知何極,惟應念祖風。

      • 宋代:張栻

        推門野路竹毿毿,落日天寒相對談。

        可是主人風韻別,自斟白酒擘黃柑。

      • 宋代:張栻

        散策下亭阿,水清魚可數。

        卻上采菱舟,乘風過南浦。

      • 宋代:張栻

        芙蓉豈不好,濯濯清漣漪。

        采之不盈把,怊悵暮忘饑。

      • 宋代:張栻

        漠漠漓江上,匆匆送客情。平原宵雨濕,絕壁野云橫。

        世路多新轍,韋編有舊盟。中流屹砥柱,過浪豈能傾。

      • 宋代:張栻

        人言底柱險,袖手不敢邇。孰知人心危,毫釐千萬里。

        有來事物繁,酬酢無披靡。雖云應不難,要且辨真偽。

        良知本易直,天機驗所起。涵濡自日新,日新乃無蔽。

        圣學非空言,要領故在此。吾子端發源,所進渺涯涘。

        我雖念不敏,詎敢忘所止。后會儻有時,深功同舉似。

      • 宋代:張栻

        吾弟三年別,歸舟半月程。

        瘦肥應似舊,歡喜定如兄。

        秋日聯鴻影,涼窗聽雨聲。

        人間團聚樂,身外總云輕。

      • 宋代:張栻

        桴鼓息荒村,袯襫盛南畝。永日省文書,呼客共樽酒。

        主人出塵姿,宛是靈和柳。行歸帝所游,此地豈淹久。

      • 宋代:張栻

        行客念故里,勞者思少休。

        如何歲華新,尚爾天南游。

        涉五遇佳日,品題自名流。

        聊復揩病眼,沙邊玩輕鷗。

        和風著冠巾,春意動林丘。

        緬懷千載人,孤高諒難儔。

        亦有一二士,舉酒相勸酬。

        未知吾故園,草木如此不。

        政拙甘下考,智短空百憂。

        賜歸儻蒙幸,舊盟良可求。

      • 宋代:張栻

        三韓接蓬萊,祥云護山頂。涵濡雨露春,吞納日月景。

        美蔭背幽壑,靈根發奇穎。艱難航瀚海,包裹走湖嶺。

        仙翁閱世故,未肯遽生癭。相期汗漫游,歲晚共馳騁。

        愿持紫團珍,往扣黃庭境。想翁面敷腴,玉色帶金井。

        蕓蕓納歸根,湛此方寸靜。清規照濁俗,不惑類楊秉。

        懸知藥籠中,此物配丹鼎。從今談天舌,不用更澆茗。

      • 宋代:張栻

        今古茫茫浪著鞭,誰知圣學有真傳。請君細誦復齋記,直到羲爻未畫前。

      • 宋代:張栻

        嘗嗜貴知味,短綆難汲深。讀書不能發,但自成書淫。

        況復翻異說,潢流渺難禁。豈知言意外,妙此惟微心。

        初無古今異,歲月謾骎骎。五峰講學地,嘆息風雨侵。

        前時約同途,舊游愴追尋。鳴鳳不可見,修竹馀清陰。

        斯文天未喪,千載發韶音。春風滿天宇,魚鳥自飛沉。

        河流貫霄極,芥舟膠寸涔。神交獨吾子,妙處但微吟。

        文會匪易得,未應歸故林。君無泉石癖,膏肓詎須箴。

      • 宋代:張栻

        著屋懸崖畔,開窗疊嶂秋。

        半欹云榭冷,不斷石泉流。

        茗碗味能永,竹風聲更幽。

        平生版庵老,得句似此情。

      • 宋代:張栻

        支筇石壁聽溪聲,卻看云山萬疊新。

        總是詩情吟不徹,一時分付與吾人。

      張栻詩詞名句

      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_插B内射18免费视频_黄色网站在线视频_国产真人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1. <b id="x0hdm"></b>
    2. <sup id="x0hdm"></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