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始建于1938年.張美麗、齊肄三夫婦在馮庸先資助下,創辦了
天津葆真聾啞學校,是天津市歷史上的第一所聾啞學校.校址在
營口道109號,當時只有30名學生,開設語文、算術兩門課程. 解放前,社會動蕩,腐敗的政府根本不關心聾啞教育.學校經費困難,設備簡陋,師資短缺,舉步維艱.1949年天津解放,聾啞教育翻開新的一頁.在人民政府關懷下,學校得以發展,招收勞動人民子女入學,學生增至100余人.195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學校,命名為天津市聾啞學校,遷入和平區
桂林路.此后學校迅速發展,學生達400多人.1962年遷至河北區紅星路.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發生了巨大變化.1985年成立天津市聾啞職業學校;1998年成立天津市聾人高級中學,1991年在聯合國兒基會資助下,天津市特殊教育培訓中心在該校成立,負責培訓全市特教師資. 現在學校占地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有200米跑道的田徑場,有電教室、演播室、圖書館、階梯教室和計算機房等專用教室.學?,F有計算機120 臺.學校教職工130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中學高級教師9人.學校已成為我國北方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聾啞學校.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學校在不斷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從聾教育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形成七個方面的辦學特色. 1.形成了集學前康復教育、九年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師資培訓中心為一體的綜合型、多功能的新型教育體系.這是當前世界上聾教育中最先進的一種德育體系. 2.堅持把素質教育放在首位,以德育為先導,結合聾生心理特征和從3歲到20歲年齡跨度大的實際,分層管理.積極開展社會實踐、社區教育、家長學校、青年黨校等系列教育活動,特別注重自尊、自強、自立教育和勞動教育,確保聾生身心健康和德智體全面發展. 3.注重聾兒早期聽力語言康復教育.招收3-6歲的聾幼兒,把醫療診斷、聽力語言檢測、助聽器驗配調試和教育康復訓練結合起來,對聾幼兒進行系統化、科學化的聽力語言康復訓練. 4.在低年級堅持口語教學,發展學生看口和思維能力,全方位開展分類教學.根據聾生心理特征和學習規律,激發學習情趣,提高訓練密度,加強個別輔導,優化交往環境. 5.職業教育堅持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適應市場的辦學思路.從過去培養有一技之長殘而不廢的自食其力勞動者,發展到現在培養適應現代 化建設需要的一專多能的專業技術人才,提高了聾人文化素養和社會地位. 6.根據聾生的不同層次,因材施教,使每個聾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接受教育,使他們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參與競爭,體現個人價值.職業教育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沒有考上職業高中的學生進行初等職業教育(崗前培訓)二是中等職業教育.另外,學校還積極培養那些學習基礎好的聾生進入高中學習,輸送到高等院校,培養高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