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重點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等全部13大學科門類;擁有本科專業12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1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40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7個。學校師資力量雄厚,薈萃了一大批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9人( 雙聘10人)。
吉林大學
珠海校區是吉林大學在珠江三角洲設立的戰略窗口。2002年1月13日吉林大學與珠海市人民政府簽訂《珠海市人民政府 吉林大學合作建設吉林大學珠海校區協議書》。吉林大學珠海校區占地5,000畝,現有吉林大學研究生院珠海分院、吉林大學南方研究院、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國家地球物理探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珠海分中心、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吉林大學海洋油氣資源研究中心、中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南方基地、吉林大學粵港澳臺區域合作與發展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等9個教學、科研和管理機構。已經形成從學士、碩士到博士培養的完整高等教育教學體系、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完整高等學校功能體系。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是經教育部2004年5月18日批準成立,現由吉林大學與珠海市華政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在吉林大學珠海校區合作建設的獨立學院。學院現設14個系,2個教學中心,1個教學部,現有41個專業,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26378名。
顧問委員會
學院特邀一批著名高等教育專家、科學家成立了“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顧問委員會”,指導學院的發展戰略、改革大計、品牌建設等重大問題。為建設一流獨立學院的發展戰略目標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使學院能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搶得發展先機,占領發展制高點。
師資隊伍
本校專任教師中,有 44%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級學術職稱;74%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本院十分重視人才引進和青年教師培養,人事處常年開展專任教師招聘工作,為新教師提供住宿、交通補貼和其他必要的工作條件。每年投入師資隊伍建設專項經費300萬元。
我院師資隊伍建設體現了學院的辦學定位,教授基礎課要選擇“學科型”教師,專業課要選擇“雙師型”教師,實習課要實行“雙導師”制。學院有效地利用了吉林大 學的豐富教育資源,聘用了一批退休返聘的兼職教師,他們經驗豐富、責任心強,對青年教師起到了很好的“傳、幫、帶”作用。多方面培養青年教師,通過把青年 教師派到企業去掛職鍛煉,把企業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請到學院來承擔教學任務,使青年教師深入了解、熟悉企業實際需要。
學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師資隊伍水平不斷提升。學院實施“三個層次”師資骨干隊伍建設計劃,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可持續發展,實現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突破,全力建設一支中青年學科(術)帶頭人、專業骨干和教學科研并重型教師組成的師資骨干力量,滿足學院內涵建設發展的需要。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廣東省領軍人才等一批高層次人才受聘為我院特聘教授。學院將給予“三個層次”師資骨干特殊政策,鼓勵和支持他們多出高水平成果。學院先后制定了《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關于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有關規定》、《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關于教師在職進修的有關規定》、《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百人工程”骨干教師培養計劃實施辦法》等政策性文件,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到目前為止,已有7批骨干教師171名列入“百人工程”培養計劃,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52人,多名教師到實際部門掛職鍛煉。學院還為了擴大教師視野,了解國外、境外教育現狀,每年都派教師出國(境)考察和訪問。與此同時,我們還針對實際需要,聘請了一些外籍專家來校任教。
學院還經常開展觀摩教學,組成學科群選報課題,形成教學梯隊,組織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形成了相互學習、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
學院將在“十二五”期間,建成一支老中青結合、專兼職并用、知識結構合理、后備力量充足的專業教師隊伍。
辦學定位
學院遵循“十一五確保質量形成規模、十二五優化結構提升質量”的發展思路,確立“綜合性、應用型、開放式、有特色、居前列”的辦學定位。
學科專業
學科涵蓋經濟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法學、藝術學等八大學科門類,41個本科專業。
教學工作
培養具有優秀思想品格、良好人文修養、扎實理論功底、熟練專業技能、積極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鼓勵畢業生考取境內外研究生繼續深造。
學院各學科由本院教授、外校教授和實際部門專家共同組成教學指導委員會,審查專業培養方案、創建實習和就業基地。在此基礎上學院成立了院級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各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實踐教學和教學改革方案給予指導。同時,負責審核全校公選課。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實行分類指導,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專業采用“2+1+1”的培養模式,2年的基礎理論課,強調打好扎實的理論功底,1年的專業知識課,強調專業知識的實用性和先進性,1年 的職業技能訓練,強化動手能力,實現零距離地走上工作崗位。在實際工作中,學院采取各種措施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 改革;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提倡啟發式教學,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積極構建以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有利 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加強雙語課程提倡雙語教學;同時深入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在積極打造校級精品課程的基礎上,向申報省級精品課課程努力。學院每年投入教改專項經費400萬元。
學院堅持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從培養模式、培養流程、課程體系、實習基地建設、實習指導等各方面加強實踐教學。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產學研合作,倡導建立“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就業”一條龍式的培養流程。從教務處到各基層教學單位都指派專人負責產學研基地建設。在學生實習期間,學院要求指導教師深入實習基地,了解學生實習中的各種問題,實地指導,保障實習的工作質量。在基礎建設和經費投入上積極支持實踐教學,2008年先后投入使用了建筑面積達3.3萬平方米的綜合實驗樓和機電實訓樓;建起了化學、物理、電子、計算機、工商、藝術等各種實驗室171間,有效地保障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以建筑面積達5 千平方米的機電實訓樓為例,內有液壓與氣動、測控技術、數控加工、汽車構造等10個實驗室,擁有加工中心、數控銑、數控車、線切割、汽車底盤架等大批先進實訓設備。
學院從吉林大學本部聘請相關學科教授組成教學評估專家組,經常性開展教學水平評估和教學質量監控,不斷完善內部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主管教學的院領導和評估專家,每學期都要深入課堂累計聽課500次以上,隨堂聽課并及時給予指導。每個學期,都組織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開展網上評教,對全部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給出評價。建立并不斷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制訂了精品課建設、優秀教學成果評比、青年教師教學大賽、特色專業建設、重點專業建設等辦法,并已實施。
學院十分重視教學管理隊伍和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建設。由教務處、教學評估辦公室和各教學單位教學秘書組成了管理隊伍,定期開展教務工作的業務培訓和經驗交流。 近年來,陸續結合本院實際,在學籍管理、命題規范、閱卷要求、成績登錄、畢業論文指導等各個方面,建立和完善了適合本院需要的規章、制度、辦法。
科學研究
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辦好教學型大學服務,教學與科研兩個輪子互動發展,是全院上下取得的共識。我們在保證教學工作有序進行的同時,積極支持、鼓勵教 師參加科研工作。我院的自然科學技術創新活動,一直是圍繞地方的產業發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展開的;人文社科的探索研究,則是直接服務于政 府的決策,為地方立法調研咨詢,為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規劃、經濟運行、人才開發管理展開研究。如,《珠海市橫琴島開發戰略與規劃提綱》、《珠海市地方旅 游立法調研咨詢報告》、《珠海市無線電管理辦法的調研與實證研究》、《珠海市高技能人才緊缺工種目錄的調研》等都直接成為政府立法或制定有關政策的依據。
學院成立了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成員由涵蓋本院各專業的專家、教授組成。對科研方向給予指導,對科研立項、科研成果給出評價,對教師職務晉升予以把關。學院領導都不參加學術委員會,體現了教授治校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學院積極吸引吉林大學本部的科研團隊和學術帶頭人,與相關專業開展合作研究,對我院教師的科研能力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先后與任露泉院士的團隊、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信息產業部計算機通信重點實驗室、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面機械仿生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及吉林大學的計算機學院、通信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學院、機械學院等科研團隊聯手,使我院教師能夠盡快地站到各學科領域的前沿。如今,無機合成 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已被確定為珠海市公共實驗室,獲得珠海市科技局500萬元的設備支持,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工業設計與模具制造實驗室,均被珠海市科技局確定為珠海市公共實驗室,各獲得50萬元的設備資助。
學院的科學研究工作主要圍繞區域發展、產業發展,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為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提供服務。五年來,學院共爭取各級各類縱橫向科研項目140余項,獲得專利28項、軟件著作權9項;簽約經費1577.82萬元,到位經費1330.58萬元,教師發表論文1000多篇。
科研中涌現出來的新技術、新方法、新觀點有力促進了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旅游管理系主任、文化理論研究所所長劉云德教授研究課題“中國人的信仰體系研究:歷史與現實”,通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評審,獲得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資助,實現了我院建院以來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零的突破;化學與藥學系陳奇丹、袁碧貞、胡玲3位教師分別申報的項目獲得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資助經費分別為26萬元、25萬元、25萬元,這是我院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資助?;瘜W與藥學系制藥工程(生物制藥)專業申報“廣東省民辦高校本科重點專業”建設立項,獲廣東省教育廳批準,并成功申請到“廣東省民辦高等教育專項資金”110萬元的資助,成為學院第一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化藥系還獲得了國家工信部2012年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項目;旅游管理系承接珠海市“幸福村居”工程規劃系列項目,與斗門區乾務鎮開展深度產學研合作。學院與
汕頭市科技局簽訂產學研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就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優化科技發展布局、推動汕頭市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緊密合作。世界排名第一的旅游類SSCI刊物《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全文刊登了孫曉霞博士的一篇題為《DEVELOPING DESTINATION LOYALTY: THE CASE OF HAINAN ISLAND》的文章,教師論文的層次和總量均有較大的提升。學院成立了第一個實體研究所,即文化理論研究所;學院獲批3個珠海市社科研究基地,即:珠海文化理論研究基地、珠海橫琴創新發展研究基地、珠海溫泉產業與文化研究基地,占12個珠海市首批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的四分之一。創辦珠海學院學報《珠江論叢》,有力促進我院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學院現有“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廣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技術)生物醫藥服務示范平臺、珠海市工業設計與模具制造技術公共實驗室、珠海市生物醫藥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等多個科研平臺。并有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國家地球物理探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珠海分中心等多個校本部科研機構與學院相關專業進行捆綁式建設。
圖書資料
學院圖書館經過建設和發展,館藏圖書已經形成了具有學科、專業優勢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綜合性藏書體系。 現有館藏圖書(含電子圖書)231.42萬冊,中外文期刊(含電子期刊)3.5萬余種,并與吉林大學本部建立了文獻資源共享關系。所有館藏全部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所有館藏信息都可以在國內外通過互聯網檢索到。我們還積極利用校友資源和社會人脈關系,盡力搜羅孤本、善本圖書,使之成為有較高名氣的一流圖書館。
設施設備
學院具有一流的本科教學條件,校園依山傍海,占地2,421畝,建筑面積近57萬平方米,建設投資22.6億元,固定資產總值24.6億元(含社會捐贈),美國UGS公司、摩托羅拉公司、聯想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向學院捐贈的軟件及各類教學實驗儀器設備總值近4.63億元。學院教學設施有三座教學樓共8.5萬平方米,實驗樓和機電實訓樓共3.4萬平方米,圖書館5.4萬平方米,五環體育館和游泳館共1.1萬平方米,大學生活動中心0.7萬平方米,還有標準體育場、高爾夫教學訓練中心、籃排球場、乒乓球館、健身房等;生活設施完善,兩個大型食堂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學生公寓有2.6萬余張床位,4人標準間,設有電腦桌、電話、網絡接口、電風扇、飲水機、獨立衛生間、太陽能淋浴等設備。
國際合作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積極推進開放式辦學,加強與境外高校的交流合作,目前已與美國布萊恩特大學、英國考文垂大學、加拿大卡普頓大學、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瑞典耶夫勒大學、日本櫻美林大學、韓國東國大學、臺灣義守大學、澳門大學等70多所國(境)外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并已開展實質性合作。
學院鼓勵和支持學生到國外(境外)大學學習。2008年至今,學院已選派約1000多名學生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瑞典、日本、韓國、臺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攻讀雙學士學位、碩士學位或短期留學和交流;選派320多名學生赴美國迪士尼世界等大型國際企業開展帶薪實習、調研;外派65多個教師代表團赴國(境)外高校進行訪問、參會、研修,簽署合作協議,開展科研項目。學院已有來自美國、瑞典、西班牙、俄羅斯、委內瑞拉、日本、韓國、朝鮮、菲律賓、也門、約旦、尼日利亞等國家的約390人次外國留學生來校學習、生活。學院每年將為全院學生提供約100個公費留學名額。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極大開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了學生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在未來的發展中,學院將繼續著力拓展“3+1” 聯合培養項目、“2+2”雙學士學位項目、“4+N”碩士學位項目等多種人才聯合培養模式。每年仍將選派約200名學生赴國(境)外留學深造。同時學院還將大力推廣跨國帶薪實習項目,每年將選派約200名學生赴境外開展海外實習和短期游學。學院國際教育中心常年開設出國留學預備班及短期外語強化班,為有志出國留學進修的學生提供語言培訓,累計有近1,000名學生參加培訓。
校園文化
學院的建設與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學院經常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術大師和吉林大學本部的名師來院進行高水平的學術講座、專題報告;馬云、王石、 白巖松、魯豫等多位社會名流和同學們面對面交流,極大地開闊了學生們的學術和社會視野。學生在感受濃郁校園文化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并推動著校園文化的建設 與發展。
院士講座
為了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院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學院每周邀請一位院士來院講學,先后有90多位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臺灣中央研究院、第三世界科學院和國際宇航科學院的院士光臨學院舉辦120余場講座,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學術視野。院士們種下的紅木棉枝繁葉 茂,“院士林”與“校友林”、“國際合作林”、“校企合作林”為校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我院的《科技大師系列講座和校園文化系列講座》榮獲“首屆廣東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
學生獲獎
學院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大學生科技、文化、體育及其它專業類比賽,幾年來共獲得各類獎項1000多項,其中獲得國家級獎項達150余項。2008年, 學院成功承辦了全國首屆大學生高爾夫邀請賽、廣東省第三屆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
深圳分賽區大賽、珠海市第二屆大學生運動會等多項大型賽事活動;2009 年,學院成功承辦了“青春樂章”珠海市金秋藝術節高校專場晚會和第四屆珠海市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幕式等大型活動。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構建出我院一派和 諧的景象,為學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肥沃土壤。
校企合作
學院堅持開放式辦學,加強實習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目前,學院已經與社會各界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與300多家不同行業的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共建產學研實習基地,實行校企合作辦學,優勢互補,培養滿足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盡全力促進學生就業。
就業狀況
學校十分重視畢業生就業,畢業生就業工作在珠三角很有影響,2010年學校被評為“廣東最具就業競爭力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遍布全國各省市及港澳地區,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在同類院校中居于前列。
2008年首屆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96%,其中有76%的畢業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有4.25%的畢業生考取境內外研究生,6.16%的畢業生在國有大中型企業就業,2.52%的畢業生在事業單位就業。
2009年畢業生人數3085人,總體就業率95%,其中在廣東就業的占80.75%。有31.5%的畢業生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就業,有5.34%的畢業生在國家級單位就業。
2010年畢業生3465人,總體就業率96.08%,其中在廣東就業的占83.26%,到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就業的占13.7%。
2011年畢業生3728人,總體就業率97.48%,其中在廣東就業的占83.57%,到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就業的占12.6%,有125人考上國(境)內外研究生。
2012年畢業生4748人,就業率98.56%,在廣東就業的占83%,有139人考上國(境)內外研究生。
2013年畢業生人數6278人,初次就業率98.28%,其中在廣東就業的占86.22%, 珠三角九城市就業人數達74.18%。
地理環境
學院座落在“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東南沿海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珠海市,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陸地接連。廣珠城際輕軌即將開通,珠海直達
廣州只需40分鐘。世界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已經動工開建,通車后,珠海到香港的行車時間僅為30分鐘。
校園背靠峰巒疊翠的觀音山,面對煙波浩渺的南中國海,位于珠海航空產業園之內,靠近國際樞紐海港高欄港,位于珠三角戰略發展要地。校園由聞名世界的設計悉尼奧運會場館的澳大利亞PTW公司按照澳洲濱海建筑風格整體規劃設計,環境優雅,椰風海韻,空氣清新,風光綺麗,是莘莘學子讀書學習的理想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