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理” 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具有116年辦學歷史的浙江省重點建設大學
------涵蓋理、工、文、藝、經、管、法、教育等八大學科
------擁有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
------具有外國留學生、港澳臺及華僑學生招生資格
------具有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
------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
------被列為“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院?!?br />
------2011-2012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
------教育部批準參照獨立設置本科藝術院校招生的高校
------設立“理工實驗班”,全程導師制、培養個性化、專業自主選
浙江理工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理、工、文、藝、經、管、法、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浙江省屬重點建設大學。學校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
杭州市,占地面積2100畝,擁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4.63億元,圖書館藏書(含電子圖書)近300萬冊、中外期刊4000余種,是浙江省高校數字圖書館下沙高教園區分中心。學?,F有59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學生2.8萬余人(含獨立學院),其中研究生2600余人。
百年學府 底蘊深厚
學校前身蠶學館創辦于1897年,是我國最早創辦的新學教育機構之一,1964年由國務院命名為浙江絲綢工學院,1999年更名為浙江工程學院,2004年定名為浙江理工大學。學校1959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6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9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教師800余人,正高職稱教師210余人,有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人,國家“千人計劃”1人,國家“外專千人計劃”1人,省“千人計劃”3人,省特級專家2人,省級特聘教授7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7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0人,博士生導師53人,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者5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師30人,另聘有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190余人。
學科科研 成就顯著
學校擁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含12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含89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3個工程碩士領域,擁有藝術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擁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1個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1個省重點學科,1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6個省部級研究平臺。
近幾年學校獲各類科研獎勵200余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魯迅文學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省部級獎勵120余項??萍脊ぷ骶C合指標一直穩居浙江省屬高校前列。在人民網發布的2009中國大學工學100強中,我校名列第87位;2010、2011中國大學國家重大技術發明獎排行榜中,我校分別位居第12位和第15位。
人才培養 碩果累累
學校擁有8個國家特色專業,10個省“十二五”優勢專業,16個省級重點專業(含建設),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門國家精品課程,2門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一批教學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學校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中連續七年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組織單位”,連續兩屆成為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高校發起單位。學生近三年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數學建模、電子設計、中國時裝設計“新人獎”等競賽中獲全國性獎項200余項。
近年來學校本科生錄取分數和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直穩居省屬高校前列,獲評教育部2011-2012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浙江省教育廳“就業工作先進單位”,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光華基金會“全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高?!?、“全國創業教育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稱號。在中國校友會網和21世紀人才報聯合發布的“2009、2010中國大學生創業富豪榜”中,我校4名學生進入百強。
國際交流 走向世界
學校實施開放辦學,廣泛開展包括中外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師生互派、合作研究在內的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丹麥、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和香港、臺灣地區的60余所院校和科研機構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關系,國際化辦學趨勢日益明顯。每年除選派教師出國進修、講學、合作科研及參加其它學術活動外,學校還專門設立“出國(境)交流學習資助基金”,用以資助校際交流學習項目的學生赴國(境)外交流學習或攻讀學位。
學校同時具有外國留學生、華僑及港澳臺學生招生資格,被列為“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院?!?。
獎助學金 體系完善
學校獎助學體系健全,按有關規定設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還設有紡織之光獎學金、香港桑麻基金會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優秀新生獎學金及單位或個人設立的社會獎、助學金20余種。在校學生獲得各類獎學金的比例超過50%。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校建立“六位一體”的助困幫扶體系,通過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臨時補助、學費減免等方式做到及時幫扶、應助盡助,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困難。并通過開展自強自立十佳大學生評選活動等,鼓勵學生自助助人、自強自立。
周邊環境
外圍交通:
▲下沙處于浙江省“四小時經濟、生活圈”的中心位置,通過繞城高速與滬杭、杭寧、杭甬、杭千、杭金衢等高速公路便捷地連接,即將建成的錢江九橋將把下沙新城的東大門打開,規劃的地鐵八號線還將穿越新城跨江進入江東。
▲開發區距離主城中心區(西湖)19公里,有艮山路、德勝路、沿江大道、九沙大道4條主干道相連接。設計有6車道的德勝快速路從杭州主城的德勝新村直通錢江九橋。已經建成通車、位于錢塘江北岸的沿江大道,全長約12公里,是連接開發區沿江各區塊與錢江新城、海寧的交通要道。
▲截止目前,從下沙到杭州主城共開通公交線路13條,基本覆蓋了杭州主城的繁華區塊,并有500多輛大巴投入運營。如:BRT(快速公交一號線 ),B支4線:自開發區高教東區起經開發區迎賓大道可以到達汽車東站、翠苑四區一帶;K525、K210:可以到達杭州火車站(城站);K401:可以到達浙一醫院(省第一人民醫院)。
針對高校學生、企業職工節假日集中到主城購物、游玩的人流特點,開設了假日14線,市內終點站分別設置在武林廣場、解百兩個人流密集區。
快速公交(BRT)一號線:于2006年4月開通的快速公交(BRT)一號線由黃龍體育中心,經天目山路、環城北路、艮山路直通下沙高教東區,僅需40分鐘。每天有40輛車投入運營,每3-5分鐘1班,每班車運載能力180人;
地鐵1號線:已經開工建設的地鐵1號線下沙段分布了下沙西站、下沙中心站、下沙東站、文澤路站、文匯路站、迎賓路和16號路站等7個站點,覆蓋了下沙新城中心區、高教園區和沿江生活區。到2010年地鐵1號線建成通車后,從市中心到下沙只需20分鐘左右。
區內交通:
▲截至目前,已經修筑的15橫15縱寬闊馬路貫通了開發區的東西南北,在繞城高速以南形成了流暢的路網覆蓋。
▲區內運作的公交線路已有13條,運營公共汽車83輛;小公交200多輛。2005年新增50輛桑塔納3000型便捷小公交,并設立了叫車服務中心和投訴中心,開通了叫車服務熱線和投訴熱線(56605660)。
“十一五”其間,開發區將以構筑區域交通樞紐及物流中心為目標,加大開發區對外及區域交通樞紐的建設力度,加強與長三角和環杭州灣產業帶的聯系;構筑城市道路網骨架,加強與主城、錢江新城基礎設施體系的對接與融合;完善區內交通體系,加強內部道路網絡及公交網線布局建設。
區外交通方面:
將構建連接主城、江南城、臨平城、錢江新城的交通樞紐框架。重點配合完成杭浦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德勝東路—高教二號路—江東大橋等城市快速路建設;建成下沙至錢江新城的沿江大道;積極配合江東大橋(九橋)為主體的跨江交通工程和地鐵1號線下沙段的建設。
區內交通方面:
將構筑貫通開發區、高教園區、新城中心區、北部工業區四大區塊的內部交通網絡,完成中心區“六縱五橫”主骨架道路建設,完成北部工業區5平方公里范圍主次道路建設,并配套完善各區塊內部路網建設。
通訊地址
杭州下沙高教園區2號大街5號
聯系電話
0571-8684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