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唐代] 許稷
許稷,字君苗,莆田人。大約生于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稷與歐陽詹為學友,詹生于大歷三年(768),倆人年紀相伯仲,稷為清源軍莆田縣沿海人。曾在京師與歐陽詹、林藻等酒會,激于林藻戲語,隱終南山,苦學三年,出就府薦,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舉進士,歷南省員外,終衡州刺史?!度圃姟蜂浧涠?,《全唐詩外編》補詩一首,《全唐詩續拾》補斷句六。

[唐代] 曹修古
曹修古(?—1033),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進士。天圣五年(1027年),修古出任歙州知府,不久調任南劍州,以后復任開封府判官,調殿中侍御史。在這期間,章太后涉預朝政,秉權力處事。太后侄子劉崇德從相州調回時,在途中死亡,太后對他的內外姻戚及僮仆等80余人都予錄用。修古和殿中同官楊偕等上奏章寫論文,并請太后交還政權,因而被降職為工部員外郎,知興化軍。后遇赦復官,還未及回京都,病死在興化軍中。

[唐代] 乾康
乾康,五代零陵詩人(今湖南永州)?!度圃姟份d,一次,他拜會永州太守。太守見其年過七旬,衰老不堪,定然不信他會作詩,時至隆冬季節,積雪方消,遂以“殘雪”為題試之。他當場賦詩:“六出奇花已往開,郡城相次見樓臺。時人莫把和泥看,一片飛從天上來”,令在場者驚奇不已。太守即對他優禮相待,一時傳為佳話?!度圃姟肥掌洹锻吨]齊已》等詩作三首,其中《經方干舊居》“鏡湖中有月,處士后無人。荻筍抽高節,鱸魚躍老鱗”四句,為世人所稱頌。

[唐代] 王丘
王丘(?--743),唐詩人。字仲山。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太子左庶子王同晊子。幼擢童子科,后登制科,拜奉禮郎。長安中,官監察御史。開元間,歷考功員外郎、紫微舍人、吏部侍郎、尚書左右丞、黃門侍郎。丁父憂,服闋,拜右散騎常侍,仍知制誥。遷御史大夫,俄轉太子賓客。終禮部尚書。卒。贈荊州大都督。善詞賦?!度圃姟反嫫湓娙?,《全唐文》存其文二篇。

[唐代] 羅紹威
羅紹威(《舊唐書》作羅威,877年-910年),字端已,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人,唐末五代軍閥,魏博節度使羅弘信之子。888年,羅紹威被任命為魏博節度副使。898年,繼任節度使。后升為檢校太傅、兼侍中、長沙郡王。904年,羅紹威因營建洛陽太廟有功,加檢校太尉、進封鄴王。905年,羅紹威在宣武節度使朱溫的援助下,誅殺魏博牙兵,根除了延續二百年的牙兵之患。但是,自己也是元氣大傷,只得依附朱溫。后梁建立后,羅紹威被加封為守太傅、兼中書令,深受梁太祖朱溫信任。910年,羅紹威病逝,年僅三十四歲,在鎮十七年。追贈尚書令,謚號貞莊。

[唐代] 張眾甫
[唐](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子初,清河人。(唐才子傳云:京口人。此從全唐詩)生卒年均不詳,約唐代宗大歷元年前后在世。官河南壽安縣尉。罷秩喬居云陽。后拜監察御史,為淮甯軍從事。(唐才子傳云:“隱居不務進取,與皇甫御史友善,……時官亦有徵辟者,守死善道,卒不就”,與此似為截然二人。此從全唐詩)眾甫詩多為五言,傳世甚少。

[唐代] 崔鶯鶯
崔鶯鶯,小說、戲劇中的人物,生于河北博陵,最早出現于唐代元稹的小說《鶯鶯傳》,《鶯鶯傳》描寫的是張生對崔氏始亂終棄的故事,文章的最后說“崔氏小名鶯鶯”,元稹的《鶯鶯傳》為后代西廂故事之祖,金代董解元在《鶯鶯傳》基礎上作《西廂記諸宮調》,把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的事改編成張崔二人自由戀愛的故事,元代王實甫又在《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作雜劇《西廂記》,王實甫的《西廂記》文詞優美,人物形象塑造生動,遂使西廂故事廣為流傳,作為主角的崔鶯鶯也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唐代] 王感化
王感化,建州人,后入金陵教坊。少聰敏,未嘗執卷,而多識。善為詞,滑稽無窮。元宗嗣位,宴樂擊鞠不輟,嘗乘醉命感化奏水調詞,感化唯歌“南朝天子愛風流”一句。如是者數四,元宗悟,覆杯嘆曰:“使孫陳二主得此一句,不當有銜璧之辱也?!庇墒怯袑?。

[唐代] 張薦
張薦[唐](公元七四四年至八o四年)字孝舉,深州陸澤人,張鷟之孫。生于唐玄宗天寶三年,卒于德宗貞元二十年,年六十一歲。敏銳有文辭,專治周官、左氏春秋,占對詳辨,為顏真卿嘆賞。大歷中,李涵薦任史官。代宗、德宗時,充史館修撰,為裴延齡所忌。三使回紇、回鶻、吐蕃,累宮御史中丞。卒,謚憲。薦著有文集三十卷,及靈怪集二卷,《新唐書藝文志》并行于世。

[唐代] 李皋
李皋(733年-792年),字子蘭。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唐朝宗室名臣,唐太宗李世民五世孫、曹恭王李明的玄孫。少補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十一載(752年),嗣曹王爵位。歷仕都水使者、秘書少監、衡州刺史、湖南觀察使、江南西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等。貞元八年(792年),李皋猝逝,年六十。追贈右仆射,謚號“成”。后加贈太子太師。李皋曾平淮寧叛藩李希烈之亂,練兵積糧,使淮西吳少誠畏服。性勤儉,能知人疾苦。為人多智數,常運心巧思,制造改進車船、欹器等?!遁浀丶o勝》等錄有其詩。

[唐代] 張柬之
張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將,漢族,唐朝襄州襄陽人。唐朝名相,詩人。張柬之中進士后任清源丞。689年以賢良征試,擢為監察御史。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荊州長史等職。狄仁杰向武則天舉薦,武則天提升為洛州司馬。不數日,狄仁杰再薦之,稱其“可為宰相,非司馬也?!彼斓靡陨秊榍锕偈汤?,過了一段時間又得姚崇推薦,于是升任宰相。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與桓彥范、敬暉等乘武則天病發動政變,復辟唐朝。因功擢天官尚書,封漢陽郡公,后升為漢陽王。不久,遭武三思排擠,被流放邊疆。張柬之被流放瀧州,氣憤致死。時年八十二歲。

[唐代] 幸夤遜
幸夤遜,五代后蜀臣。一作幸寅遜,又作辛夤遜。夔州云安(今重慶市云陽縣)人,一作成都人。仕五代后蜀。初為茂州錄事參軍。時后主酷好擊毬馳騁,左右多不敢諫,夤遜上疏勸諫之。遷新都令,歷司門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出知武信軍府,加史館修撰,改給事中、翰林學士,加工部侍郎,判吏部三銓事,領簡州刺史。后蜀亡,降宋,授右庶子。尋上疏諫獵,為宋太祖所嘉賞。開寶五年,為鎮國軍行軍司馬。罷職,時年九十余,尚有仕進意,治裝赴闕,未登路而卒。夤遜性穎悟,善屬文,嘗與修《前蜀書》。

[唐代] 蕭嵩
蕭嵩(?-749年),字喬甫,號體竣,蘭陵人,唐朝宰相,梁武帝之后,后梁明帝玄孫。蕭嵩最初擔任洺州參軍,后得到連襟陸象先的提拔與宰相姚崇的賞識,累遷至尚書左丞、兵部侍郎。在擔任河西節度使時,蕭嵩用反間計除掉吐蕃大將悉諾邏恭祿,又任用張守珪等名將,大敗吐蕃,被拜為宰相,進封中書令、徐國公。他任相數年,并無治國之能,凡事唯唯喏喏,從無見解,后改任尚書右丞相,加太子太師。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蕭嵩致仕,此后在家安享晚年。天寶八年(749年),病逝家中,追贈開府儀同三司。

[唐代] 苗晉卿
苗晉卿(685年-765年),字元輔,潞州壺關(今山西壺關)人,唐朝宰相。苗晉卿出身儒學世家,進士及第,歷任修武縣尉、奉先縣尉、徐州司戶參軍、萬年縣尉、侍御史、兵部員外郎、吏部郎中、中書舍人、吏部侍郎、安康太守、魏郡太守、河東太守、工部尚書、憲部尚書。安史之亂爆發后,苗晉卿因不肯出鎮陜郡,被勒令致仕。長安失陷,苗晉卿逃奔金州,被唐肅宗召赴鳳翔,拜為宰相。他兩次擔任侍中,進封韓國公,并開創宰相奏對延英殿的先例。廣德元年(763年)以太保致仕。永泰元年(765年),苗晉卿病逝,追贈太師,賜謚懿獻,改謚文貞。大歷年間配享肅宗廟庭。

[唐代] 張曙
張曙 (772-846),小字阿灰,一作阿咸,南陽(今屬河南)人。侍郎張祎之從子。(一說侄)。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進士,官至拾遺。 曙工詩善詞,才名籍甚。頗為鄉里所重。詞傳一首,或疑張泌作。

[唐代] 李元纮
李元纮(?-733年),字大綱,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滑州(今河南滑縣),唐朝宰相,殿中監李道廣之子。李元纮本姓丙,曾祖時獲賜李姓。早年歷任涇州司兵參軍、雍州司戶參軍、好畤縣令、潤州司馬、萬年縣令、京兆尹、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戶部侍郎。開元十四年(726年),李元纮以中書侍郎之職拜相,授同平章事,并封清水縣男。他擔任宰相三年,因與同僚杜暹不和,被罷為曹州刺史,后又調任蒲州刺史,因病致仕。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李元纮病逝,追贈太子少傅,謚號文忠。

[唐代] 陳通方
陳通方(770~?年)閩縣(今福州鼓樓區)人,家居省城。少年時,即工文辭。唐貞元十年(794年)進士,時年25歲,是鼓樓地區第一個進士。同榜進士王播,年已56歲,陳通方年少輕浮,戲拊其背說:“王老!王老!奉贈一第?!蓖醪シ创较嘧I:“陳少!陳少!切莫作惡!”后陳通方丁母憂,未得一官半職,生活困苦。王播已掌管朝廷鹽政,陳通方以詩求他薦引,句云:“應念路旁憔悴翼,昔年喬木幸同遷?!蓖醪ニ]其為江西南陵院官,終郁郁而卒。著有《陳院官詩》一卷,佚。

[唐代] 謝偃
謝偃(599-643),漢族,隋末唐初衛州衛縣(今??h衛賢,隸屬省轄市鶴壁市)人,仕隋為散從正員外。時李百藥工五言詩,謝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出為湘潭令?!都肥?,今存詩四首。

[唐代] 苗發
苗發 [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 唐代詩人。字、號、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唐玄宗天寶末年間前后在世,潞州壺關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工詩。初為樂平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仕終都官郎中。發常與當時名士酬答,但詩篇傳世頗少。

[唐代] 孫郃
孫郃,男,生卒年均不詳,約公元九〇六年(唐朝末)前后在世,字希韓,浙江臺州仙居人。公元八九七年(乾寧四年)登進士及第。好荀、揚、孟之書。官校書郎,河南府文學。朱溫篡唐,歸隱。新唐書藝文志錄有孫氏文纂四十卷,孫氏小集三卷,傳于世。

[唐代] 陸長源
[唐](?至七九九)字泳,吳(今江蘇蘇州)人,官至御史中丞,宣武司馬,善書法,行書代表作《玄林禪師碑》。貞元中,長源為汝州刺史,以股仲容書流杯亭侍宴詩絕代之寶,乃為之造亭立碑,自記其事于碑陰。

[唐代] 武少儀
生卒年不詳。排行十二,與武元衡同宗,疑為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代宗大歷二年(767)登進士第,累官至衛尉少卿、國子司業。德宗貞元十八年(802)上巳日,宴儒官三十六人于祭酒之堂,命韓愈撰《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貞元末宦官捕太學生何竦、曹壽,少儀上《請明示何竦曹壽罪狀奏》以示抗議,使何、曹獲釋。憲宗元和八年(813)任大理卿,其后事跡不詳。事跡散見《舊唐書》之《德宗紀》、《于頔傳》,《新唐書·宦者傳》,《寶刻叢編》卷七?!度圃姟反嬖?首。

[唐代] 楊敬之
楊敬之(約公元八二o年前后在世),字茂孝,祖籍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安史之亂中移家吳(今蘇州)。唐代文學家楊凌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末前后在世。憲宗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平判入等,遷右衛胄曹參軍。元和十年在吉州司戶任,累遷屯田、戶部郎中。

[唐代] 李遵勖
李遵勖(988—1038),生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卒于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恒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為“遵勖”,字公武,李崇矩孫。景祐三年(1036年)十月辛酉,李遵勖將奉旨所撰《天圣廣燈錄》30卷獻給宋仁宗趙禎,請求將此書送到傳播佛法的主管部門,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將其編入佛藏經典之中,今存于《中華大藏經》中。他又著有《閑宴集》20卷,《外館芳題》7卷,均佚。將死,與浮圖楚圓為偈頌。卒,謚和文。遵勖著有問宴集二十卷,外管芳題七卷,均《宋史本傳》行于世。

[唐代] 符載
符載(生卒年未詳),又名苻載,字厚之,唐代文學家,武都(今四川綿竹縣西北)人,建中初(公元780年),與楊衡、李群等隱居廬山,號“山中四友”。貞元五年(公元789年),李巽為江西觀察使,薦其材,授奉禮郎,為南昌軍副使。后為四川節度使韋皋掌書記。韋皋卒,劉辟據蜀作亂,載亦在幕中。劉辟敗,載以曾勸劉行仁義,遂得免禍。后為江陵趙宗儒記室,官終監察御史。元和中(公元806-820年)卒。卒后,段文昌為撰墓志。

[唐代] 皇甫湜
皇甫湜(公元777—835年),中國唐代散文家。引字持正,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十多歲時就漫游各地,投梁肅,謁杜佑;后又結交顧況,師從韓愈,還求見江西觀察使李巽,作書獻文,希圖薦舉,未成。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湜在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不第。他廣為交游,與白居易、李翱、劉敦質等人往來。

[唐代] 王軒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字公遠,文宗大和時登進士第。曾為幕府從事。軒頗有才思,少即能詩,尤善題詠。嘗游苧蘿山,題詩西施石,為人稱誦。事跡散見《云溪友議》卷上、《太平廣記》卷四六一、《詩話總龜》卷四六、《唐詩紀事》卷五〇?!度圃姟反嬖?首。

[唐代] 陸翱
陸翱,唐詩人。字楚臣,吳縣(今蘇州)人。陸涓之孫,宰相陸希聲父,翱少貧素,進士及第后,往游幕府,然終未受辟,無所成而卒。其所作賦鸚鵡、早鶯、柳絮、燕子等詩,當時即播于人口。南唐劉崇遠謂其詩雖“不甚高,而才調宛麗”,“題品物類亦綺美”(《金華子》)?!度圃姟蜂洿嫫湓姸?。

[唐代] 張萬頃
張萬頃,生卒年里貫均未詳。登進士第,天寶六載,官至河南法曹。安祿山反,受偽職河南尹。至德二載,陷賊官六等定罪,萬頃獨以在賊中能保庇百姓不做。乾元元年,自濮州刺史遷廣州都督、嶺南五府節度使。上元二年,以贓貶巫州龍溪縣尉?!度圃姟反嬖娙?。

[唐代] 彭伉
彭伉[kàng],字維嵩,號岳高,行興一。宜春市袁州區下浦街道厚田人,出身世家,是著名隱士彭構云之孫,登唐德宗貞元六年庚午〈790年〉進士也是宜春歷史上的第一個進士,歷官石泉令、岳州錄事,《全唐詩》存其詩三首。

[唐代] 長孫鑄
生卒年不詳。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蕭穎士門人。玄宗天寶十二載(753)進士及第,歷任倉部員外郎。事跡散見《元和姓纂》卷七、《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唐詩紀事》卷二七?!度圃姟反嬖?首。

[唐代] 段弘古
段弘古(765—814),山南東道澧州安鄉(今屬湖南)人。唐代詩人。排行第九,秀才。讀縱橫家書,不事產業,年五十而不就祿,嘗干謁御史大夫何士干、山南東道節度使于頔、李景儉、呂溫及右拾遺張宿。代表作品有《奉陪呂使君樓上夜看花》、《秋懷》、《孤竹》 。段弘古拜見柳宗元時,曾出示呂溫墨跡,柳宗元睹物思人,遂作《段九秀才處見亡友呂衡州書跡》;段弘古喪過永州時,柳宗元有《祭段弘古文》祭奠,并作《處士段弘古墓志》。

[唐代] 徐月英
徐月英,晚唐(五代十國)江淮名妓,生卒年不詳,工于詩,有詩集傳于當時,今佚,現僅存七言絕句兩首,外加斷句一聯。所謂斷句即:枕前淚與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后被宋代女詞人聶勝瓊借去,湊成了一首《鷓鴣天》。

[唐代] 元晦
唐代文學家。河南(河南洛陽)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于唐敬宗至唐武宗時期。元稹之侄,饒州刺史元洪之子。寶歷元年(825)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會昌初年任桂管觀察使,官終散騎常侍?!度圃姟肪?47存詩僅2首?!度莆摹肪?21存文2篇,《唐文續拾》卷5存文1篇。

[唐代] 宋鼎
宋鼎,唐朝蠻州(今貴州開陽一帶)人。自稱西南番大酋長。曾任正議大夫,檢校蠻州長史。繼襲蠻州刺史,資陽郡開國公。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晉京朝貢,同行的有巴江縣(今貴陽市烏當區巴香里)縣令宋萬傳等。朝廷官封依舊。在唐朝的黔中地區為后起之秀,戶口殷盛,人力強大,鄰側諸蕃皆敬憚。

[唐代] 陳希烈
陳希烈(?-758年),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唐朝宰相。陳希烈早年因精通道學受到唐玄宗器重,歷任秘書少監、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門下侍郎,后兼任崇玄館大學士,封臨潁侯。李適之罷相后,陳希烈被李林甫舉薦為宰相,初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升任左相,兼兵部尚書,封潁川郡公,又進封許國公。他任相期間,先后依附李林甫、楊國忠,唯唯諾諾,毫無作為,后罷為太子太師。安史之亂爆發后,陳希烈被俘,并投降叛軍,被授為宰相,兩京收復后被朝廷賜死。歐陽修、宋祁在編撰《新唐書》時,將其列入《奸臣傳》

[唐代] 懷素
懷素(737-799,一說725-785),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圣”。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懷素與張旭形成唐代書法雙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高峰。傳世書法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圣母帖》《論書帖》《小草千文》諸帖。

[唐代] 高力士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是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嶺南著名軍政領袖--冼夫人的第六代孫。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終于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唐代] 薛晏
郡望河東(今山西永濟西)。玄宗天寶間陳留太守薛江童之子。代宗大歷前后與鄭轅、崔全素同游枋口,各作詩3首。歷官嶺南推官。事跡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下》。乾隆《濟源縣志》卷一五存其詩3首,《全唐詩續拾》據之收入。